娄底日报全媒体记者 戴源 通讯员 阳吉运 袁娜
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,科技创新已成为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。近年来,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聚焦企业创新主体地位,通过政策引领、平台搭建、资金支持、服务优化等“组合拳”,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。
在2024年度娄底市科技创新、技改扩能、以企招商突出民营企业光荣榜中,我市评选出科技创新突出民营企业18家、技改扩能突出民营企业21家,为打造中部地区“材料谷”和先进制造业高地注入了强劲动能。
政策“精准滴灌”,激活创新“一池春水”
科技创新离不开政策的精准护航。我市科技战线以“三清单、三推进”机制为抓手,构建起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支持体系。2024年,全市财政科技投入同比增长8.94%,增速居全省第四;研发经费投入同比增长5.38%;设立“材料谷”重大专项等6类科研项目,安排专项资金1780万元,撬动社会研发投入3.12亿元,起到了“四两拨千斤”的杠杆效应。
针对科技成果转化“最后一公里”难题,我市大胆创新机制,出台《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激励措施》。部分县市区对首次认定和重新认定的企业分别给予最高10万元、5万元奖励。近3年,娄底经开区兑现企业奖励资金3500万元,惠及144家企业。同时,探索出台《高校科研人员赴企任职实施办法》,投入专项资金支持科研人员“跨界”实践,有效破解“不愿转、不敢转”的困局。数据显示,2024年,我市净增高新技术企业46家,总数达469家,技术合同交易成交额同比增长9.8%。
在娄底经开区,为着力培育行业领域单项冠军,围绕专精特新企业出台一揽子政策,形成了“强雁群飞”效应。“我们生产的IC载板(芯片)封装干膜应用于半导体封装领域,填补国内空白。”湖南初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研发部负责人介绍。目前,该公司已建成全球最大的感光干膜智能化单体制造工厂,为国内80%以上的下游企业提供产品。
平台“聚链成势”,打造协同创新生态圈
创新平台是集聚资源、链接产业的“强磁场”。我市以“材料谷”科创中心建设为牵引,整合先进陶瓷、金属材料等产业研发功能。目前,该中心已累计争取资金7000余万元,包括湖南省先进陶瓷技术创新中心、中南大学自动化学院合作平台等,形成“基础研究-技术开发-成果转化”的全链条支撑,计划今年投入实体化运行。
针对民营企业资源整合能力弱、技术攻关难度大的痛点,市科技局以“政府搭台、企业唱戏”模式,构建“产学研用金”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。2024年,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为代表的本地高校,签约横向项目立项380项;华菱涟钢、美程陶瓷入选首批省级创新联合体试点,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获批首家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;全市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5家。“政府搭台让产学研‘无缝对接’,我们的技术攻关效率大大提升。”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专家表示。
技改“数智赋能”,点燃制造升级新引擎
面对传统制造业转型压力,我市实施“智改数转”行动,推动民营企业“老树发新芽”。
以华菱涟钢为例,其高磁感取向硅钢开发项目被列入全省十大技术攻关计划,获省级支持资金,带动硅钢产业链向高端跃升。今年3月,湖南天益高技术材料制造有限公司申请复相陶瓷模具板专利,实现微晶玻璃模具板高精度和长寿命,成为传统制造业“数智突围”的典范。
数字化转型更需顶层设计支撑。2024年,市政府与北京大学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签订“人工智能+先进陶瓷产业”合作协议,推动产业向智能化、绿色化转型。全市累计服务企业1087家,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39.2亿元。“数智化不是选择题,而是生存题。”市科技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。
金融“活血通络”,破解创新“钱袋子”难题
资金是创新的“血液”。我市创新“科技+金融”服务模式,设立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资金4000万元,打通资金堵点,联合银行推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、研发信用贷等产品,帮助科技型企业破解轻资产、无抵押的融资困境,全面激活区域创新动能。
金融活水精准浇灌创新沃土。针对企业融资痛点,我市坚持多级联动。人民银行娄底市中心支行组织银行机构对6个批次187个项目开展融资对接,并建立项目贷款投放进展周监测制度,2024年累计获得银行授信批复31亿元,项目贷款投放5.57亿元。同时,推动金融机构创新数字化转型专项贷款产品,首批126家白名单企业中,已有19家获得3504万元资金支持,助力企业“智改数转”提速。
“潇湘财银贷”作为普惠金融的重要载体,通过794.18万元保证金撬动贷款规模5.57亿元,精准覆盖390家小微企业,实现园区服务全覆盖,有效破解“融资难、融资贵”问题,推动“知产”变“资产”。
人才“引育并重”,构筑创新“智力高地”
创新驱动本质是人才驱动。我市以“人才新政36条”为纲,实施“一院士一专班”服务行动,2024年引进高水平人才团队20个,包括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林华泰等顶级专家,组建457人的科技专家服务团。同时,探索推动人才“双向流动”,选派高校专家担任企业“科技副总”,邀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高校“产业教授”,实现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。
我市对科技人才的重视,坚定了科研人员扎根合作的信心。数据显示,2024年全市研究人员达12691人,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横向项目到账经费登记成交额为7455.39万元,产学研合作成效显著。
从“制造”到“智造”,我市民营企业正以科技创新与技术改造为双翼,从“单打独斗”转向“协同创新”,从“制造加工”迈向“智造引领”,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振翅高飞。接下来,我市将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,让民营企业真正成为创新决策、研发投入、成果转化的主力军。